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中国)有限公司 - 百度百科
天大主页 | 办公网 联系我们
...
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党建网
...


七十余载育桃李栋梁,大爱无言倾一生报国

时间:2017-03-17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我要把自己的一切回报给党和人民。”——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退休教授杨恩泽先生语

  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退休教授杨恩泽先生,1919年出生在旧中国的战乱年代,祖国和人民的苦难激励他从小立志要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杨恩泽于1950年7月1日在天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事业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至今,他已坚持从教72周年,倾心高校科研教育工作,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他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甚至是院士。虽然已95岁高龄,但仍每天到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学术科研,仍参与到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一线,热切地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和学院学科建设。他一生几次罹患癌症,至今仍乐观与病魔抗争。他一生俭朴,却倾囊助学,仅2005年以来就累计捐资50余万元建楼设奖支持家乡基础教育。他一生以忠诚信仰、执着报国、严谨求实、淡泊名利、坚强豁达、仁爱奉献的人品风范和高尚情操,深深地感染和影响几代师生,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无愧为教书育人的楷模。

  倾心科教,72年痴心不改

  1943年,满怀报国之志的杨恩泽先生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开始了教师生涯。之后,他辗转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从事通信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5年他在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电子工程系工作时,又响应全国院系调整和人才培养需要,与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叶培大教授一起进行北京邮电学院的创建,任无线电系副主任。1960年,调到武汉邮电学院任无线电系副教授、系主任。1973年又奉调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任毫米波通信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学位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受聘为教授。1985年,杨恩泽先生应邀重新回到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

  杨先生说,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教学科研工作是他最大的人生乐趣。对于工作的频繁变动,他总说:“党和国家需要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把新的工作环境当作更好的学习机会,兼收众家之长,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成长为通信领域的专家,先后从事了许多在我国通信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工作。杨先生最早从事的是无线通信、微波通信和毫米波通信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1978年,他主持研制的“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到70年代末,光纤通信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开始起步,是当时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与传统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相比,光通信无疑是一场革命。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年逾五旬的杨恩泽先生毅然转向光纤通信技术研究,率领团队紧紧追赶着学科发展潮头、潜心攻克一个个难关,成功研制和开通了“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这段13.6公里的线路,成为我国第一条经国家鉴定并验收的实用光通信线路,也是当时全国最长的正规光通信线路,为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5年,该项目分别获评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此后与“34Mb/S光通信系统”一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杨先生应邀再次回到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任教,白手起家,建起了天津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光纤技术研究所所长,主持并完成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攻关及“八五”科研课题。这些年中,他主编了《光纤数字通信接收机》、《光纤通信论文集》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数字光纤通信接收机灵敏度计算及信号脉冲占空比的选择》、《我国光纤通信及其发展》、《提高光纤通信系统容量的措施》、《国际学术动态》、《光通信回顾与前瞻》等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一级学术刊物中发表论文十余篇。他还和叶培大院士作为主要发起人,推动并组织了多次中日光纤通信与微波理论研讨会(其中1995年在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召开)。1996年7月-8月,杨恩泽先生与叶培大院士作为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加拿大国际应用光子技术学术会议。

  杨先生在孜孜不倦进行科研的同时,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培养学生上。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做一名严师是他的原则。他对于教学科研是十分严谨的,他用自己的严谨影响着他的学生。他要求下属和学生非常严格,每次备课都非常充分,从不敷衍,他常说:“自己没搞懂,别人也就看不懂。”为了让学生对光接收机灵敏度有深刻的了解,他要求学生把光接收机灵敏度的三种计算方法从头到尾一步一步都推导一遍,比较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各自的优缺点。很多学生多年以后,对此都记忆犹新。他不仅注重专业知识上解惑授业,也特别注意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规范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一次,博士研究生王文睿等同学在实验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他们就把这个结论用在了自己的论文中。杨先生发现后,要求他们通过理论推导做出解释。他很严肃地说:“科学研究不能有任何想当然的侥幸,光有实验结果的论文是不完整的。没有理论推导,实验就没有根基。”杨恩泽带领学生选择最佳方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步一步地推导,终于从理论上证明了实验现象的客观性。在一次实验中,博士研究生王健觉得实验台上没地方了,就把仪器放在椅子上。杨先生看到后马上说:“仪器要放在该放的地方。”边说边整理起实验台,一会功夫就腾出了一大块地方。他对学生们说:“形式往往会影响内容,仪器乱摆乱放,实验结果也许会出现偏差。搞研究一定要养成规范做事的习惯。”杨先生的言传身教深深触动了学生们。从此,实验规程和定期整理内务的制度就在实验室坚持了下来。

  杨先生在退休前,一直担任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在不同高校和研究所长期担任系(室)副主任、主任,治学严谨、精心执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不乏著名院士和专家学者,为人才紧缺的新中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自八十年代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杨恩泽教授共亲自培养了18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生(不含挂名指导的12名研究生)。从1988年退休至今,杨恩泽教授几乎每天都坚持到实验室,坚持学习和研究科技新发展、新动向,义务指导本科生、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及论文写作。

  杨先生现在还担任所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顾问,经常通过讲座、座谈会、谈心谈话等方式与青年教师、青年学生交流,活跃在青年学生思想和能力培养的一线,热情地关心、帮助和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他面向本科生以《创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题做报告,结合生动事例教导学生“国家要生存,唯有创新”,希望学生树立为国贡献的远大志向、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学院的硕士生、博士生们,都希望能够参加一次与杨先生的座谈活动,在先生似和风细雨的风趣谈吐中感悟人生和科研。因为在与本科生的交流中总会碰到“《高数》《物理》既枯燥又难学,为什么要学习它”的问题,杨先生结合自己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专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编制一些有趣的小课题供学生们去做独立思考和研究,引导他们去探寻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理解之后,杨先生总是要认真听学生的学习报告,并进行充分的点评和指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们提高对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和掌握程度。

  淡泊名利,书写豁达奋进人生

  在谈到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时,杨先生说得最多的是“一定要严格、精益求精”。但在谈到自己的生活时,他却总是说:“过得去就行。”他家里的摆设陈旧而简单,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旧得褪色,几件衬衣领口已是缝了又缝。每次外出开会,他总是坚持和别人住双人间,以节省费用。直到80岁之前,他在北京出差时,还是找到北京邮电大学的老同事借自行车骑着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地跑。

  就是这样一位对自己的生活几近“吝啬”的老先生,对于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学生的培养,却从来都是非常的大方。在天大光通信实验室初建时,实验中急需一台26万元的科研仪器,可当时实验室一下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得知情况后,杨先生毫不犹豫地提出放弃原应属于自己的正常科研提成,将其用于仪器购置。在杨恩泽的感召下,实验室的老师们纷纷响应,保证了实验正常进行。2013年,当得知学院学生科技协会组织的“本科生创新课堂”受到同学欢迎时,为鼓励学生自主加强实践创新能力,杨先生先后两次从自己不多的退休金中拿出2000元支持学生购置实验耗材。

  论资历,杨恩泽在国内的光纤通信领域是公认的元老级人物。他曾任中国通信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光纤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邮电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邮电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光通信专业副主委、国家科委光导纤维通信专业组成员、国家科委光导纤维通信专业组理论分组组长、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通信学会副主任委员、天津电子学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尽管杨先生业绩显著,但平时为人却谦和、低调。他常说,这一生活着只要能为国家做些事就行了。

  1988年退休后,杨恩泽本来可以过上乐享夕阳的晚年生活,但他依然每天到实验室,一方面继续搞科研,一方面义务帮助指导研究生。他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体力运动锻炼自己的身体,脑力运动让大脑保持健康。”科研工作是杨恩泽脑力运动的最好形式,而且他思想一点也不保守,当得知一种新软件能够提高运算速度时,他马上查阅资料,一丝不苟地学习操作方法,直到熟练掌握。对于这两年刚流行起来的微信等新媒体,杨先生也是经常的使用者。他说,作为通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对新媒介新工具应该注意追踪和研究;作为教师,只有进入青年学生活跃的地方,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学生。

  2005年11月,杨恩泽被确诊为膀胱癌,进行了手术治疗。出院后康复期间,在大家的反复劝说下,杨先生终于答应不再去实验室了,但他叫学生在家里的电脑上安装软件,继续进行理论研究。他说:“我1943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得了肺病。那时候肺病就像现在的癌症,但是我挺过来了。从那以后,我认为自己的时间都是赚的,能够多工作一天,多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就是我生命最大的意义。”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勤奋报答祖国和人们,而对待生命,他十分平静。2012年他又得了胆囊炎,2015年他的膀胱癌又复发,面对着九十多岁高龄的患者,很多医院都不敢接做手术,建议保守治疗,但杨先生还是两次都下决心要做手术,他总是安慰医生说:“没关系,做成功了是好事,如果失败了,对你们也是个学习提高的机会。”他坦然地面对着每一次病魔的挑战,每次愈后他都很快地投入锻炼和工作。他曾说:“我回来工作,能工作几小时就几小时,我觉得在工作中得到快乐,身体反而健康,无所事事会使身体消沉。这个实验室是我来以后建的,我有一个心愿,一定要把这个实验室建得更好,把新招进来的人培养得更好,我才离开。”

  倾囊助学,光热恩泽后人

  2005年底,杨先生在深圳接受膀胱癌手术期间,实验室收到了一张从广东省饶平县寄来的10万元捐款收据。他的学生们这才了解到老先生拿出毕生积蓄捐资助学的事。知道了此事,实验室的同学们表现惊人的一致:“杨老师这样做,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大家都知道,每次学校开展募捐活动,杨先生总是十分慷慨,看到身边的学生有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杨先生的家乡是广东省饶平县的山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家乡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他萌生了助学的念头。恰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要更新一批电脑,杨先生觉得这些淘汰的电脑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还能发挥不小的作用。他找到学院负责人,提出要购买这批更换下来的电脑,捐给家乡的小学。学院负责人听后十分支持,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最后决定免费提供10台电脑。杨先生想,有了电脑还应该有个像样的机房。他与饶平县教育局沟通后,决定捐资30万元帮助所城镇中心小学建一座科学楼。就这样,杨先生分3次寄出了捐款,最后一次,他的存折上只剩下了5元钱。

  2006年5月,一幢面积为694平方米的“成和科学楼”在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落成了。学校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庆典仪式,杨恩泽应邀回到家乡参加了仪式。当时,他为家乡人民的热情所感动,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20年中每年拿出1万元,在这个学校设立“成和奖学金”和“成和奖教金”,资助那些生活困难、思想品德好、学习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激励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安心教育。杨先生说:“儿女都已经独立生活,老伴也去世了,一年拿出1万元,对我来说应该还可以承担。当然,我可能活不了20年。但我已经和孩子们讲好了,他们可以帮助我完成。”杨先生还轻松地说:“我现在的住房还值三十几万呢,足够用了!” 为了激励更多的小学生努力奋发成才,从2008年起杨先生将每年的捐赠金额提高到2万元,并增设了“思想道德奖”。截至2014年,平常生活过得非常简朴的他已先后为所城镇中心小学捐款50余万元。在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举办的庆祝杨恩泽先生从教70周年座谈会上,该小学校长许清松激动地谈到“在杨先生高风亮节的感召和激励下,当地贤达之士纷纷效仿助学,学校教师勤教乐教,学生好学上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蒸蒸日上。”

  72个风雨春秋,杨先生以润物无声的大爱,执着耕耘在教书育人一线,用无私奉献、兴学支教的义举在社会中传递着暖暖的正能量。他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的胆魄和严于律己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先生在实验室,从学术上是权威,做人上是我们的典范,是我们像敬重父母一样敬重的人。”他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学生们也把他当成事业的坐标、人生的楷模。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回报给党和人民。”杨恩泽这样说到,他亦在奉献中实现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校党委书记刘建平说,杨恩泽教授是国家光纤通信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做出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亦有倾囊为家乡捐资助学的义举,如今已经90多岁高龄仍坚持每天到实验室工作、指导学生,是我们天大人学习的楷模,是天大的宝贵财富。